【家,就是最好的教室】心得分享:一起學習每段課題

分享學員:Hanyuan Cai

雖然我還沒有自己的孩子,但是可以向高手學習他們的思維,平常除了經營事業有成以外,又是如何能夠兼顧自己的家庭。

此次演講共有七位講師的分享,我們來看看這次的講座帶給我那些啟發和感悟。

一、憲哥

三個階段的自己:從典範者、決策者到送行者。

孩子是從模仿和學習自已的父母親開始,因此,父母親在孩子眼中就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如同憲哥說的:「不要聽你說甚麼,而是看你做甚麼。」

後來他也成功戒掉菸癮、與孩子一同到美國旅行、一起寫書。這些種種經歷幫助他如何思考、判斷並做出決策的關鍵。

隨著自己的父母親年邁,自己則是越來越大,一直到父親在前陣子離開人世以後,他才體會到,永遠懷抱感恩和珍惜與他們相處的時光,在道別的時刻來臨,就不會留下遺憾,留下的只有滿滿美好的回憶。

面對自己的孩子出生到自己的父親離世,他從扮演一位典範者、決策者到送行者的角色,告訴我們,永遠要懂得感恩。

最後,憲哥特別提到,與父親的相處就是從原本很靠近到越來越遠,讓我回想起前文化部長兼知名作家龍應台曾經在《目送》一書中寫道: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是意味著,你和她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二、Eva

「當我們同在疫情,也同在一起。」

Eva透過三個階段,從看見、停止到轉換,完整呈現從疫情發生到現在的自我改變和成長。

疫情打亂了原本的工作也讓家庭生活多了些磨擦和情緒課題,有時候我們會陷入情緒的漩渦裡,可能是因為我們總是:「期待的太高,以為的太糟。」

但是當我們不用期待自己太高,也不要以為自己那麼糟,就能以更柔軟的姿態來面對事情。

從看見情緒,停止受情緒影響,到最後利用轉換心態,用相對客觀的角度來看待,不當情緒的奴隸,重新擁有情緒的主導權。

學會如何與情緒和平相處是每個人一生的課題。

三、小陶

讓人印象深刻的PDCA經營家庭的模式。

P:換位思考:用孩子的角度和位置來看待他們的世界。
D:尊重差異: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尊重並理解他們。
C:思維學習:從小帶著小孩參加演講和各種活動,在耳濡目染下,漸漸培養出他們的思考和判斷力。
A:調整改變:教育孩子的同時也和孩子一起成長,從自我探索、懷疑、發現、解決到最後的感悟,這些一連串的課題,都是人生最棒的禮物。

小陶用如此有特色的思維模式來經營家庭,理性與感性兼具,富含層次又豐富的精采演說,讓人印象深刻。

四、福哥

福哥不僅用他職人的態度在經營工作與生活的技術,用在親子的教養依然適用。透過三個階段分享他如何教養、教育自己的孩子。

養育:把育兒想成一個大專案來執行,找資料、整理、測試、修正、紀錄,並且寫成心得,或許福哥可以考慮再出一本書:「教養的技術」?

技術:便利貼、計時器、工作計畫。

便利貼、計時器和工作計畫是福哥平常對待自己的工作的態度還有方法,希望把這些經營有成的方法和心得傳承給他的孩子。

教育:教育無他,愛與榜樣。

我們可能做了非常多的育兒功課、把自己的事業經營得有聲有色,但是在教育這一塊別無他法,愛與榜樣。

從自我成長開始,做孩子最好的榜樣,也在無形中給了他們愛,教會他們如何愛就從一張便利貼開始。

五、劉淑慧作家

有時候一個人的外表堅強,是因為他體會過最脆弱的時刻,聽劉淑慧的故事,讓我見識到她透過六個練習,真正展現了脆弱的力量。

哪六種練習呢?

1.示弱:包容自己的缺點也愛自己的缺點,展現脆弱的力量。
2.隨便:經營家庭應多點彈性、少點規定。
3.不完美:即使不完美也沒關係,只要有愛。
4.不退步:教育孩子的同時也在持續自我學習,和孩子一同成長,如同她參加的讀書會。
5.利他:行有餘力幫助他人,透過幫助別人,得以將負面情緒消化掉,形成正向的回饋。
6.不勉強:人生一定會遇到障礙,只要把障礙變成爬出困境的梯子,如此,「困境和幸福是可以同框的。」

養育孩子的過程一定很辛苦,壓力一定很大,特別是當自己的孩子患有先天性的身體缺陷時,但是她透過以上六個練習,讓我看見一位非常勇敢又偉大的母親。

六、楊坤仁醫師

有句話說:「生的容易養的難;養的容易教的難;教的容易,陪伴最難。」

聽坤仁醫師與他的父親互動讓我非常能夠感同身受,甚至在過程中我聽到哽咽,原因是因為他讓我想起小時候我和父母親的相處也有類似的情形。

小時候我的父母親也時常在外地工作,好幾個月才回家一次,而且通常回家也僅僅是待個幾天甚至一個禮拜後又得北上到外地工作,陪伴家庭的時間是少之又少。

因此,每當他們回家時,我甚至不知道該用甚麼樣的心情和他們互動,對他們疏於陪伴孩子的很不諒解。

長大後,漸漸地能夠體會,就如同楊醫師這句話:「犧牲陪伴只為了養活家庭。」

我想,天底下沒有一位父母親願意犧牲與孩子相處的時光,有時候是迫於現實的無奈,他們沒有說出口不代表不在乎,只是他們習慣隱藏心裡的苦,特別是在傳統的父親身上。但也因為這樣的成長環境,同時也讓我看見父親的勇敢和堅強,也教會了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和成熟的思考力。

從以前對父親的不諒解,轉變成包容、陪伴、珍惜和感恩,我看見他與父親和解,也與自己和解後的釋懷和坦然。

七、葉丙成教授

「能給孩子最珍貴的東西,就是幫他建立面對失敗的韌性。」

每個父母都希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因此,可能在無形中會介入他們任何的決定,給他們捷徑和資源,但等於間接剝奪他們擁有失敗的機會,因為這時候的他們是最有本錢失敗的。

每個世代都會被罵抗壓性低、爛草莓,從孩子身上,父母也應學會自我覺察和反思,支持並尊重孩子的選擇,或許活在升學主義掛帥的體制下,快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

然而「條條大路通羅馬」,世界上的羅馬只有一個,但是每個孩子心中都有屬於他們的羅馬。

父母只需要扮演支持和陪伴的角色,一同見證孩子的成長,對他們而言就是最棒的禮物。

聽葉教授的分享讓我想到綜藝天王吳宗憲的女兒在金鐘獎上拿到「最佳綜藝主持人獎」時,他對女兒說的一段話:「我給你所有的資源,給了你所有的帶領,但是我沒辦法給你一些挫折。」

我想他真正的意思是,除了替他的女兒感到驕傲以外,也希望他的女兒能夠培養出挫折的忍受力。

世代之間永遠都有課題需要面對,唯一不變的是,父母親不應該是扮演命令、規定的上對下的角色,反而是扮演支持、引導,尊重並理解每個孩子的獨一無二的特質。

不僅是孩子,大人們也會面臨不同階段的人生與家庭課題,每段課題也是和孩子在一同學習,謝謝這次線上講座的所有講師們,讓我獲益良多。

 

Leave A Comment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